欢迎您访问贵州君航素质教育学校,专注青少年成长教育!
贵州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贵州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

丰富的教育课程+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心理辅导 感恩教育 行为矫正 特长培养 励志教育 德行教育

  • 1孩子入学,专业心理老师一对一心理辅导,发掘问题根源,定制教学方案!

  • 2半封闭式军事化教育,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,使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能力!

  • 3专业同步文化辅导,在改变自身行为习惯的同时,文化课程同步补习!

  • 4生活体验式教育,让学员亲身参加田间劳作,方知父母生活艰辛!

  • 5感恩辅好孩教育,让孩子学会感恩,用感恩之心去回报生活,回报父母!

孩子逃学后,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?
来源:   作者: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9-26
一、沟通前:先 “稳住自己”,再 “营造安全氛围”孩子逃学后,家长的焦虑、愤怒很容易传递给孩子,导致沟通陷入 “对抗”。沟通前做好这两步,能让后续对话更顺畅:给自己 “情绪缓冲期”若看到孩子逃学回家,先深...

一、沟通前:先 “稳住自己”,再 “营造安全氛围”

孩子逃学后,家长的焦虑、愤怒很容易传递给孩子,导致沟通陷入 “对抗”。沟通前做好这两步,能让后续对话更顺畅:
  1. 给自己 “情绪缓冲期”

若看到孩子逃学回家,先深呼吸 3 次,在心里默念 “先关心孩子,再解决问题”—— 哪怕再生气,也别第一时间说 “你竟敢逃学!”“我白养你了!”。可以先简单说 “你回来了,先洗把脸 / 吃点东西,咱们待会儿聊聊”,给自己 5-10 分钟平复情绪,避免因冲动说出伤害孩子的话。
  1. 选对 “沟通场景”,减少孩子戒备

别把孩子叫到 “客厅训话” 或 “房间质问”,优先选 “伴随轻量活动的轻松场景”,比如:
    • 一起收拾书桌、叠衣服(动手时大脑更放松,孩子更容易开口);

    • 带孩子去小区散步、买他爱吃的零食(户外环境能减少压迫感);

    • 陪 younger 孩子玩积木、拼图(边玩边聊,孩子不会觉得 “这是一场严肃的批评”)。

场景越 “不正式”,孩子越不容易封闭自己。

二、沟通中:用 “3 个核心动作”,让孩子愿意说真话

沟通的关键不是 “让孩子认错”,而是 “知道孩子为什么逃学”。这 3 个动作能帮你听到孩子的真实想法:

1. 用 “开放式提问” 代替 “质问”,引导孩子开口

别问 “你为什么逃学?”(易让孩子沉默或撒谎),而是用 “具体场景 + 感受引导” 的提问,帮孩子梳理思路:
  • 若怀疑孩子在学校受委屈:“今天没去学校,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什么让你不舒服的事了?比如和同学闹矛盾,或者老师批评你了?”

  • 若担心孩子学习受挫:“你之前说数学听不懂,今天是不是上课又没跟上,觉得有点累,所以不想去学校了?”

  • 若孩子不愿说细节:“没关系,不想说具体事也可以,你可以告诉我,今天没去学校的时候,你心里是觉得轻松,还是有点害怕呀?”

关键:提问时看着孩子的眼睛,语气要平和,像 “聊家常” 一样,而不是 “审犯人”。

2. 用 “倾听 + 不打断”,接住孩子的 “情绪和事实”

当孩子开始说时,不管内容多 “离谱”(比如 “我就是不想上课”“同学都不跟我玩”),都别中途打断或反驳:
  • 若孩子说 “被同学欺负,所以不敢去”:别马上说 “你怎么不告诉老师?”“为什么只欺负你?”,而是先听他说完,哪怕过程中你有疑问,也等孩子讲完再问。

  • 若孩子说 “上学没意思,不如去网吧玩”:别立刻骂 “你就知道玩!”,而是先听他说 “为什么觉得上学没意思”—— 是听不懂课,还是觉得没目标?

小技巧:偶尔用 “嗯”“我听着呢”“然后呢” 回应,或重复孩子的话确认感受(如 “所以你被同学起外号,觉得特别丢人,对吗?”),让孩子知道 “你在认真听他说”。

3. 用 “共情” 代替 “说教”,让孩子感受到 “被理解”

孩子愿意说原因后,先接纳他的感受,再引导他理性看待问题 —— 共情不是 “认同逃学”,而是 “认同他的情绪”:
孩子的原因
错误回应(说教)
共情回应(接纳感受)
“数学听不懂,去了也没用”
“听不懂就更要去学啊!你就是懒!”
“数学一直听不懂,每次上课都像‘听天书’,肯定特别挫败,换作是我也会觉得没劲儿。”
“同学都不跟我玩,去学校很孤单”
“你主动点跟同学说话啊!别总等着别人找你!”
“在学校没人一起玩,看着别人都成群结队,心里肯定特别难受,妈妈小时候也有过这种感觉。”
“爸妈总吵架,我不想在家,也不想去学校”
“我们吵架跟你有什么关系!你管好学习就行!”
“爸妈吵架让你觉得害怕又心烦,连家都不想待,更没心思去学校,是爸妈没做好,对不起。”
共情的魔力:当孩子觉得 “我的感受被看见”,才会愿意听家长接下来的建议,而不是抵触 “你又在教我做事”。


三、沟通后:和孩子 “共定办法”,而不是 “家长单方面定规则”

沟通的最终目的是 “让孩子愿意回到学校,并知道下次遇到问题该怎么办”。这一步要让孩子参与进来,而不是家长 “下命令”:
  1. 一起分析 “逃学的后果”,但别恐吓

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说清后果,比如:“今天没去学校,错过的数学课可能要花更多时间补,而且如果一直不去,老师和同学会担心你。” 避免说 “你再逃学就被学校开除”“以后只能去捡垃圾”—— 恐吓只会让孩子更害怕,而不是更愿意上学。
  1. 和孩子约定 “下次遇到问题的应对方法”

针对逃学的原因,一起制定 1-2 个 “可操作的小办法”,比如:
    • 若因 “被欺负” 逃学:“下次再有人欺负你,第一时间告诉老师,或者课间用电话手表给妈妈打电话,我们当天就解决,好不好?”

    • 若因 “听不懂课” 逃学:“以后每天放学,我们花 10 分钟一起看今天的课堂笔记,你不懂的地方妈妈陪你查资料,要是还是不懂,咱们就跟老师说‘能不能再讲一遍’,不用怕。”

    • 若因 “情绪不好” 逃学:“如果早上起来觉得特别不想去学校,你可以跟妈妈说‘我今天有点难受,想在家调整半天’,我们一起跟老师请假,不用偷偷不去。”

关键:办法要 “具体、简单”,比如 “告诉老师” 比 “勇敢一点” 更易执行;同时让孩子选 “他愿意试的办法”,比如孩子不想找老师,就先从 “回家跟家长说” 开始。
  1. 给孩子 “积极的心理暗示”,重建信心

沟通最后,一定要让孩子知道 “家长会支持他”,比如:
    • “不管是学习跟不上,还是和同学有矛盾,爸妈都会和你一起面对,咱们慢慢解决,不用你一个人扛。”

    • “这次没去学校没关系,咱们找到原因了,下次遇到问题按约定的办法做,肯定会越来越好的。”

避免说 “下次再逃学,我就不管你了”—— 负面暗示会让孩子觉得 “我再犯错,爸妈就不爱我了”,反而更不敢面对问题。

四、必避的 “5 个沟通误区”,别让沟通变 “伤害”

  1. 别翻旧账:只聊 “这次逃学”,别提 “上次你也逃课”“你以前就不爱上学”,否则孩子会觉得 “你就是想抓我把柄”。

  1. 别对比他人:别说 “你看 XX 同学多听话,从来不会逃学”,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,对比只会让孩子更自卑。

  1. 别边沟通边玩手机:哪怕孩子说的内容你不感兴趣,也要放下手机认真听 —— 分心会让孩子觉得 “你根本不在乎我”。

  1. 别强迫孩子 “立刻认错”:如果孩子暂时不愿说 “我错了”,别逼他,只要他愿意聊原因、定办法,就是进步,认错可以慢慢引导。

  1. 别把沟通变成 “说教大会”:比如孩子说 1 句,家长说 10 句,从 “逃学不对” 讲到 “将来没前途”,孩子会左耳进右耳出,甚至反感。

五、特殊情况:孩子不愿沟通怎么办?

如果孩子怎么都不肯说,别硬逼,试试这两个办法:
  1. “留白沟通”:给孩子写一张纸条,比如 “妈妈知道你现在不想说话,没关系,我把牛奶放在桌上了,如果你想聊,随时来找我,我一直都在”—— 文字沟通能减少面对面的压力,适合内向或抵触的孩子。

  1. “第三方搭桥”:如果孩子愿意跟外婆、舅舅或好朋友聊,可以请他们帮忙问问原因(提前跟第三方说 “别批评孩子,只听他说”),再把情况反馈给你,后续家长再跟孩子沟通。

总之,孩子逃学不是 “故意作对”,而是 “用错误的方式解决问题”。家长的沟通越有耐心、越懂接纳,孩子越愿意把 “逃学” 的秘密说出来,也越有勇气回到学校面对问题。


阅读:41次
微信咨询

微信咨询

招生咨询

招生咨询

电话

微信

报名

顶部

左侧浮动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