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贵州君航素质教育学校,专注青少年成长教育!
贵州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贵州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

丰富的教育课程+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心理辅导 感恩教育 行为矫正 特长培养 励志教育 德行教育

  • 1孩子入学,专业心理老师一对一心理辅导,发掘问题根源,定制教学方案!

  • 2半封闭式军事化教育,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,使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能力!

  • 3专业同步文化辅导,在改变自身行为习惯的同时,文化课程同步补习!

  • 4生活体验式教育,让学员亲身参加田间劳作,方知父母生活艰辛!

  • 5感恩辅好孩教育,让孩子学会感恩,用感恩之心去回报生活,回报父母!

孩子逃学,家长和老师沟通时要注意什么?
来源:   作者: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9-26
一、沟通前:做好 “3 项准备”,避免 “无目标闲聊”沟通前明确 “要了解什么、要同步什么、要达成什么”,避免因信息零散导致沟通低效:梳理孩子的 “异常线索”提前整理孩子逃学前的具体表现,比如:社交层面:“...

一、沟通前:做好 “3 项准备”,避免 “无目标闲聊”

沟通前明确 “要了解什么、要同步什么、要达成什么”,避免因信息零散导致沟通低效:
  1. 梳理孩子的 “异常线索”

提前整理孩子逃学前的具体表现,比如:
    • 社交层面:“孩子最近说‘不想和 XX 同学一起玩’,不知道在学校有没有矛盾?”

    • 学习层面:“孩子回家说‘数学听不懂’,最近是不是课堂提问没答上来被批评了?”

    • 行为层面:“逃学当天早上故意拖延,说‘肚子疼’,但之前上学没提过身体不舒服”

用具体细节代替 “孩子就是不想上学” 的笼统表述,帮老师快速定位问题。
  1. 明确 “沟通目标”

提前想好本次沟通要达成的 2-3 个核心目标,比如:
    • 了解孩子在学校的 “真实状态”(如课间是否孤立、课堂是否专注);

    • 和老师约定 “1-2 个具体配合动作”(如老师多关注孩子课间社交,家长陪孩子复习薄弱科目);

    • 确定 “后续沟通频率”(如每周五晚微信简单反馈孩子在校表现)。

  1. 选择 “合适的沟通时机”

避免在老师上课、批改作业的忙碌时段打扰,优先选择:
    • 线下:放学后 10-15 分钟(提前微信预约,说明 “想简单聊孩子上学的事,不耽误您太多时间”);

    • 线上:晚上 7-8 点(避开老师家务、辅导孩子的时间,先发消息确认 “您现在方便吗?”)。

二、沟通中:把握 “4 个核心原则”,聚焦 “协同解决”

沟通时避免 “指责、抱怨、甩锅”,用 “合作姿态” 引导老师共同分析问题、制定方案:

原则 1:先 “共情肯定”,再 “提需求”—— 减少老师抵触

老师日常工作繁忙,先肯定其付出,再说明沟通目的,更容易获得配合:
❌ 错误表述:“我家孩子逃学,肯定是在学校没人管!”(指责式,易让老师反感)
✅ 正确表述:“王老师,您平时带这么多学生,肯定特别辛苦。这次找您,是想和您一起看看孩子逃学的原因,麻烦您多和我说说他在学校的情况,咱们一起帮孩子调整。”(先共情,再明确 “合作目标”)

原则 2:多 “问具体细节”,少 “要笼统结论”—— 精准定位根源

避免问 “孩子在学校怎么样” 这类模糊问题,而是针对逃学可能的根源提问:
  • 若怀疑 “被欺负 / 社交孤立”:“您观察孩子课间和同学互动多吗?有没有同学故意不和他玩,或者说他坏话的情况?”

  • 若怀疑 “学习受挫”:“孩子最近数学作业完成得怎么样?课堂上他听不懂时,会不会主动问您或同学?”

  • 若怀疑 “对学校没兴趣”:“学校最近有没有社团活动、运动会之类的?孩子有没有参与,或者提过想参加哪个活动?”

老师的具体观察(如 “课间他常一个人坐在座位上”“数学题错得多,没主动问过”),能帮家长快速锁定逃学原因。

原则 3:主动 “同步家庭情况”,避免 “信息差”

老师不了解孩子在家状态,可能误判问题,需主动分享关键信息:
  • 若家庭有变动(如父母最近吵架、搬家):“最近我们夫妻俩有点矛盾,可能影响到孩子了,他在家话变少了,麻烦您在学校多留意他的情绪。”

  • 若已尝试家庭干预(如陪孩子复习):“我最近每天陪孩子复习数学,他说‘听懂一点了’,您在课堂上可以偶尔让他答个简单的题,鼓励一下他。”

主动同步信息,能让老师制定更贴合孩子的校园支持方案(如老师会特意选简单题让孩子回答,帮他重建信心)。

原则 4:一起 “定可落地的小方案”,不 “画大饼”

沟通的核心是 “解决问题”,需和老师约定 1-2 个马上能执行的具体动作,避免 “以后多关注” 的空泛承诺:
逃学根源
家校协同小方案(示例)
社交孤立
- 老师:下周调整座位,让开朗的 XX 同学和孩子同桌,课间提醒 XX 和孩子一起玩;- 家长:每天问孩子 “今天和 XX 同学一起做了什么”,鼓励他分享校园社交小事。
学习跟不上
- 老师:每天课后用 2 分钟帮孩子圈出 “明天课堂重点”,让他提前预习;- 家长:根据老师圈的重点,陪孩子用 10 分钟预习,第二天问 “今天课堂听懂重点了吗?”。
对学校没兴趣
- 老师:推荐孩子参加手工社团,下周带他一起做手工;- 家长:回家听孩子说社团的事,说 “听起来真有意思,下周可以再和我说说吗?”。

三、沟通后:避开 “3 个坑”,确保方案落地

沟通后若不跟进或操作不当,容易让方案流于形式:
  1. 别 “只靠老师,自己不行动”

避免沟通后说 “老师,以后就靠您了”,而是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—— 比如和老师约定 “老师帮孩子圈重点,家长陪孩子预习”,就必须每天落实预习,不找 “没时间” 的借口。
  1. 别 “过度打扰老师”

沟通后按约定频率反馈(如每周一次),避免每天发消息问 “孩子今天怎么样”,影响老师工作;若有紧急情况(如孩子说 “明天不想去学校”),再及时联系老师。
  1. 别 “在孩子面前否定老师”

若对老师的做法有疑问(如觉得老师批评孩子不当),不要在孩子面前说 “你们老师怎么这样”,而是私下找老师沟通(如 “王老师,孩子说您昨天批评他了,他有点委屈,您方便和我说说具体情况吗?”),避免孩子因家长否定老师而更抵触上学。

四、特殊情况沟通:孩子逃学后 “第一次和老师沟通” 的话术模板

若家长不知道如何开口,可参考以下模板,快速开启有效沟通:
“李老师您好,我是 XX 的家长。今天孩子没去学校,我特别着急,也很担心他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了困难。平时您在学校观察,他和同学相处得怎么样?课堂上有没有听不懂、或者不开心的情况呀?我在家也想配合您帮孩子调整,您觉得我可以做些什么?咱们一起想想办法,让孩子愿意回学校。”


阅读:40次
微信咨询

微信咨询

招生咨询

招生咨询

电话

微信

报名

顶部

左侧浮动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