丰富的教育课程+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心理辅导 感恩教育 行为矫正 特长培养 励志教育 德行教育
1孩子入学,专业心理老师一对一心理辅导,发掘问题根源,定制教学方案!
2半封闭式军事化教育,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,使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能力!
3专业同步文化辅导,在改变自身行为习惯的同时,文化课程同步补习!
4生活体验式教育,让学员亲身参加田间劳作,方知父母生活艰辛!
5感恩辅好孩教育,让孩子学会感恩,用感恩之心去回报生活,回报父母!
见面先给 “情绪缓冲”
用 “具体问题” 代替 “抽象批评”
不翻旧账,不贴标签
常见逃学根源 | 家长核心应对方法(家庭 + 学校协同) |
1. 学校里 “待得难受”(被欺负、社交孤立) | - 家庭端:教孩子 “小问题自己应对,大问题找帮助”—— 比如被同学起哄,可直接说 “你们这样我不舒服”,若无效,当天就告诉老师 / 家长;- 学校端:当天联系班主任,明确要求 “关注孩子的课间社交”(如是否有同学故意排挤),必要时让老师调整座位、安排友善的同学主动和孩子互动。 |
2. 学习 “跟不上”,怕被批评(成绩差、听不懂课) | - 家庭端:和孩子一起 “降低学习目标”—— 比如数学听不懂,先从 “每天听懂 1 个知识点” 开始,家长陪孩子用 10 分钟复盘当天课堂内容,不会的一起查资料,避免因 “听不懂” 产生挫败感;- 学校端:和老师沟通 “暂时减少孩子的课堂提问压力”,比如先让孩子回答简单问题,答对后老师及时表扬,帮孩子重建 “上学能获得成就感” 的认知。 |
3. 觉得 “上学没意义”(迷茫、无目标) | - 家庭端:用 “职业体验” 唤醒兴趣 —— 比如带孩子去之前提到的织金卫校、贵州铝业技师学院参观,看 “学护理能帮别人”“学电气能修设备”,让孩子知道 “上学是为了掌握能解决问题的能力”;- 学校端:让老师推荐孩子参加学校的兴趣社团(如手工、篮球、广播站),让孩子在 “非学习场景” 中找到归属感,觉得 “学校有吸引我的地方”。 |
4. 家庭有 “隐性压力”(父母吵架、过度期待) | - 家庭端:先解决家庭内部问题 —— 比如父母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,若对孩子成绩有期待,可说 “爸妈希望你上学,是因为想让你有更多选择,不是必须考高分”;- 学校端:让班主任多和孩子聊 “家庭之外的话题”(如喜欢的球星、动漫),帮孩子暂时脱离家庭压力,感受到 “学校是安全的空间”。 |
家庭:设定 “清晰且有弹性” 的规则
制定 “上学底线”:比如 “每天必须去学校,若实在不想去,早上起床后要先和爸妈说,我们一起跟老师请假,不能偷偷不去”—— 避免孩子因 “不敢说” 而逃学;
规则配套 “正向激励”:比如连续一周按时上学,周末可满足孩子一个小愿望(如去公园玩、买喜欢的书),用 “奖励” 强化 “上学是正确选择” 的认知,而非只靠惩罚约束。
学校:给孩子 “专属支持”,减少逃学诱因
让老师做 “孩子的校园联系人”:比如和老师约定,若孩子当天在学校情绪低落,老师可课间找孩子聊 5 分钟,或让孩子课后去办公室帮忙(如整理作业本),让孩子觉得 “在学校有人关注我”;
调整 “学习节奏”:若孩子因听不懂课逃学,可让老师帮忙圈出 “课堂重点”,家长晚上陪孩子针对性复习,避免孩子因 “全程听不懂” 而放弃上学。
优先找 “学校心理老师”
联系 “社区青少年服务站”
必要时找 “专业心理咨询师”
信号 1:早上起床拖延、说 “身体不舒服”(如头疼、肚子疼,但去医院检查无异常);
信号 2:放学回家后不愿提学校的事,提到老师 / 同学时情绪低落;
信号 3:偷偷藏手机、放学晚归,借口 “学校留堂” 但老师说没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