丰富的教育课程+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心理辅导 感恩教育 行为矫正 特长培养 励志教育 德行教育
1孩子入学,专业心理老师一对一心理辅导,发掘问题根源,定制教学方案!
2半封闭式军事化教育,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,使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能力!
3专业同步文化辅导,在改变自身行为习惯的同时,文化课程同步补习!
4生活体验式教育,让学员亲身参加田间劳作,方知父母生活艰辛!
5感恩辅好孩教育,让孩子学会感恩,用感恩之心去回报生活,回报父母!
放下评判,主动倾听:找一个轻松的场景(比如一起散步、吃孩子爱吃的东西时),用 “我发现你最近经常晚回家,是不是遇到什么有意思的事了?”“如果有难办的事,爸妈愿意听你说说” 这类开放式提问,代替 “你又跟那些人混在一起!” 的质问。哪怕孩子说的内容你不认同,也先别急着反驳,先让他感受到 “说出来是安全的”。
承认自身问题,减少对立:如果之前对孩子关注不够(比如忙于工作、经常批评),可以坦诚道歉:“之前爸妈可能太在意你的成绩,没问过你心里想什么,是我们忽略了,对不起。” 孩子感受到家长的诚意,才会愿意放下戒备。
不贴 “坏孩子” 标签:避免说 “你怎么这么不懂事”“跟你说过多少遍别跟那些人来往”,而是用 “你这次的选择,爸妈有点担心你会受伤”,把 “指责行为” 变成 “表达关心”,减少孩子的逆反心理。
常见根源 | 家长应对方法 |
1. 家庭缺乏温暖 / 关注 | - 每天留 30 分钟 “专属时间”:只聊孩子感兴趣的事(比如他喜欢的游戏、球星),不聊学习或批评;- 多做 “肢体互动”:比如拍肩膀、拥抱(根据孩子年龄调整),让他感受到被重视。 |
2. 学习受挫,找不到价值 | - 不纠结 “成绩”,挖掘孩子的其他优点:比如孩子喜欢动手,就报手工、汽修兴趣班;喜欢社交,就鼓励他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,让他在其他领域获得认可;- 跟学校老师沟通:暂时降低学习目标(比如从 “及格” 开始),减少孩子的挫败感。 |
3. 被不良圈子 “吸引” | - 先了解圈子的 “吸引力”:比如孩子觉得 “跟他们在一起自由”,就跟孩子约定 “每周可以有 1 天自由安排时间,但要告诉爸妈去了哪里、跟谁在一起”,用 “有限自由” 代替 “完全禁止”;- 帮孩子建立新圈子:比如带他认识亲戚家积极向上的哥哥姐姐,或报名兴趣班,让他接触更健康的同伴。 |
4. 逃避家庭矛盾(如父母吵架) | - 不在孩子面前争吵,若已经发生,要跟孩子解释:“爸妈的问题我们会自己解决,不是你的错,我们依然爱你”;- 让孩子参与家庭小事(比如一起做饭、布置房间),让他感受到 “家庭是安全的”。 |
设定清晰的 “边界规则”,但留缓冲空间:
用 “有意义的事” 填满空闲时间:
喜欢运动:报篮球、足球班,或每天傍晚一起去公园跑步;
成绩不好但想赚钱:引导他做力所能及的事(比如帮邻居遛狗、暑假打短期兼职),让他知道 “靠正经努力能获得回报”,比跟着别人 “混日子” 有意义;
对未来迷茫:带他去参观职业学校、企业(比如之前提到的织金卫校、贵州铝业技师学院),让他看到 “有一技之长能有好出路”,找到努力的方向。
学校老师 / 班主任:跟老师沟通,让学校配合关注孩子的上课情况,比如老师多提问、安排积极的同学跟他同桌,从学校层面给予引导;
专业心理咨询师:可以找当地青少年心理辅导机构(比如社区的 “青少年服务站”、医院心理科),让专业人士帮孩子疏导情绪,也教家长更科学的沟通方法;
社区 / 派出所:如果孩子接触的圈子有违法倾向(比如小偷小摸、敲诈),可以联系社区民警,让民警用 “案例” 提醒孩子(比家长说教更有说服力),同时避免孩子陷入更危险的境地。
每次孩子有小进步(比如主动说去了哪里、按时回家),及时肯定:“你这次跟爸妈说了去向,我们很放心,这是很棒的改变”;
即使反复,也耐心沟通:“我们知道改变不容易,这次没做到没关系,我们再一起想想怎么能做好”。